杜甫《蜀相》为何让人泪满襟?
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”这两句诗你是否耳熟能详?它们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《蜀相》。这首诗不仅是对诸葛亮一生的深情追忆,更寄托了杜甫自己的家国情怀。那么,杜甫为何对诸葛亮如此推崇?《蜀相》又为何能打动千年读者的心?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首诗背后的故事。
一、《蜀相》创作背景:乱世中的心灵共鸣
杜甫写《蜀相》时,正值安史之乱后期,大唐江山风雨飘摇。760年春天,杜甫流落成都,在朋友帮助下定居浣花溪畔。成都是蜀汉故都,城外的武侯祠天然成为杜甫凭吊古人的去处。
此时的杜甫,抱负难展、报国无门,与诸葛亮“鞠躬尽瘁”的形象形成强烈对比。他在诗中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,也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,正是《蜀相》打动人心的重要缘故。
二、逐句解析:字字珠玑的千古绝唱
首联“丞相祠堂何处寻,锦官城外柏森森”以问答开篇,既点明主题,又营造出肃穆气氛。那郁郁葱葱的柏树,不正是诸葛亮灵魂的象征吗?
颔联“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”最为人称道。“自”“空”二字,将杜甫无心赏景的惆怅表露无遗。春色虽美,却再也见不到仰慕的贤相,这种失落感跃然纸上。
颈联“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”仅用14字,就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功业。从三顾茅庐到辅佐两朝,诸葛亮忠心耿耿的形象呼之欲出。
尾联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”将情感推向高潮。诸葛亮壮志未酬的遗憾,不正是杜甫和无数仁人志士的共同悲叹吗?
三、艺术成就:沉郁顿挫的杜诗典范
《蜀相》充分展现了杜甫“沉郁顿挫”的诗风。全诗情景交融,既有对武侯祠景物的描写,又有对历史的评说,更暗含对现实的感慨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的炼字功夫。“自”“空”二字看似平常,却蕴含无限感伤;“频烦”“开济”等词精准概括了诸葛亮的事迹。这种语言魅力,使《蜀相》成为七律中的典范之作。
小编归纳一下:跨越千年的灵魂传承
杜甫的《蜀相》之因此流传千古,不仅由于其高超的艺术成就,更由于它道出了中国文人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灵魂传统。从诸葛亮到杜甫,从王叔文到宗泽,无数志士仁人都在这首诗中找到共鸣。
今天,当我们诵读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”时,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。这或许就是经典诗歌永恒的魅力所在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