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公祭日的由来和意义:铭记历史,珍爱和平

民族公祭日的由来和意义:铭记历史,珍爱安宁

民族公祭日的历史背景

你知道吗?每年的12月13日是民族公祭日,这个独特的日子背后有着怎样沉痛的历史?2014年2月27日,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,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民族公祭日。这一决议的通过,标志着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正式上升为民族层面。

为什么要选择12月13日?由于85年前的这一天——1937年12月13日,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城,开始了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,30万同胞惨遭杀戮。民族公祭日的设立,正是为了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。

南京大屠杀的惨痛真相

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,南京经历了历史上最黑暗的六周。文化古都遭受空前浩劫:三分其中一个的建筑被毁,两万多起强奸、轮奸暴行发生,无数财物被掠夺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30多万无辜生活惨遭日军屠戮,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同胞遇难。

“万人坑”、”杀人比赛”这些令人发指的罪行,都诚实地发生在那个寒冷的冬天。30万这个数字背后,一个个鲜活生活的消逝,一个个家庭的破碎。这些历史真相,我们怎能忘记?

国际友人的正义之举

在黑暗的日子里,人性的光辉依然闪耀。德国商人约翰·拉贝与国际友人冒死庇护25万中国平民;丹麦青年辛德贝格设立难民营保护成千上万难民;美国牧师约翰·马吉用镜头记录下日军暴行;金陵女子学院代理院长明妮·魏特琳收容了逾万名妇女儿童。

这些国际友人的英勇行为告诉我们: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,美德与正义也不会缺席。他们的事迹,同样是民族公祭日需要我们铭记的重要内容。

民族公祭日的深远意义

为什么要设立民族公祭日?仅仅是为了记住仇恨吗?当然不是!民族公祭日的意义在于:悼念遇难同胞,揭露战争罪行,牢记历史教训,表明中国人民维护安宁的坚定立场。

30万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伤痛,意味着我们要更加珍惜今天的安宁。正如那句话所说:”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。”只有真正了解历史,才能尊重历史,不让悲剧重演。

民族公祭日提醒我们: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珍视安宁。让我们以史为鉴,面向未来,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安宁生活。这才是民族公祭日最深刻的意义所在。

赞 (0)
版权声明